人工制茶
雅安茶文化历史悠久,深入远近闻名。挖掘
在去年举办的茶文雅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我市再次提出,化打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造茶打造好“茶文化”这张名片,旅新丰富旅游内涵、经济提升旅游层次、深入增强旅游魅力。挖掘
一直以来,茶文我市通过多渠道、化打多形式对外推广雅安茶文化,造茶形成了“以茶促旅,旅新以旅促茶”的经济茶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有力提升了雅安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
以茶为引
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三月的雅安,茶香四溢,茶农们正忙着抢抓农时采摘春茶。茶园里,嫩绿的茶叶、清新的空气、穿梭的茶农构成了一幅新时代的乡村画卷。在这幅画卷中,还有着不少游客的身影。
3月13日,趁着周末,市民程静沿着我市媒体推荐的茶旅线路,来了一次茶乡之旅。畅玩一番后,她感叹:“如今在名山区,沿着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便可以游玩多个景点。除去观光茶园,还配套了其他设施,游玩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程静游玩的线路,是近年来我市主推的茶旅线路之一,也是我市茶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体现。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茶、文、旅、康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富民业态的特色发展道路,用旅游的异彩照亮“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之路。
茶旅融合这样的发展模式,离不开我市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离不开我市在茶旅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思考。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区(吴理真被认为是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雅安还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系列旅游业态。以“茶马古城·世界茶源”为主题形象,打响“禅茶”康养休闲品牌;以蒙顶山为核心,重点提升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茶马古道沿线旅游服务设施;主动融入四川省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中,建设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积极推进藏茶文化旅游开发、茶文化特色旅游村镇、茶文化主题庄园、自驾车示范营地等项目建设。
名山区牛碾坪观光茶园一角 孟水明 摄
以茶为桥
引领研学旅游发展
近年来,在蒙顶山经常出现一些身着统一服装的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参观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史,并到景区内观看“龙行十八式”茶技表演,体验茶叶采摘……这样的研学游正是我市“旅游+教育”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茶产业研学旅游发展路径。以名山区为例,该区依托35.2万亩茶叶资源本底及蒙顶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四川省研学旅行基地(蒙顶山景区)、雅安市研学实践基地(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大力开展茶文化研学旅游。做大做强蒙顶山“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品牌,充分挖掘茶文化历史底蕴,推出茶文化研学产品,开设以“寻茶蒙顶山”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游课程,开展“千名学子蒙顶山采茶”“小小茶博士研学之旅”“蒙顶山‘寻茶探秘’研学之旅”等主题茶文化研学活动,让茶文化与茶知识成为行走的课堂,进一步弘扬茶文化。
“如今,更多人了解到雅安茶文化,并喜欢上蒙顶山茶。之前,韩国、德国、法国等国的茶人,也来过雅安进行茶游学。”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开义说。
以茶为媒
推动形成茶旅新经济
3月13日,第十七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市举行,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蒙顶山茶文化。活动现场,精湛的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表演,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项活动已成为我市对外宣传推介雅安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十三五”期间,我市持续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藏茶文化旅游节等,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雅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打造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成功创建首个国家茶叶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茶旅融合领跑全国;启动蒙顶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建成蒙顶山、红草坪、牛碾坪、月亮湖、中国藏茶村、云台山国家茶叶公园等茶旅综合体,成为国内茶旅热点。
去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我市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我市由此成为“十三五”期间四川唯一拥有两个茶叶类国家级非遗(南路边茶、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市州。我市还被授予“中国藏茶之乡”等称号,“世界茶源—茶文化茶经济生态走廊体验”被评为“全国茶旅十大金牌路线”;名山区被世界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最美茶乡”。
茶旅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将深入推动茶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蒙山茶、南路边茶国家级非遗传统制作技艺的品牌效应以及茶马古道的影响力,不断挖掘丰富茶艺、茶歌舞、茶事祭茶活动等文化形式,将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以项目为依托,纵深推进蒙顶山5A级景区打造,以及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中国藏茶城、中国藏茶村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高端民宿,不断丰富体验项目和旅游活动,努力形成茶旅新经济。
本报记者 戴富丽